近日,译林出版社出版了著名作家余华的全新杂文集《我只知道人是什么》,这也是继《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》后时隔多年余华的又一本新作。8月12日上午,该书首发式在广州南国书香节主会场举行。
作为当代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代表人物,随着《兄弟》《活着》《许三观卖血记》《第七天》等作品在美、英、法、意、日、韩等全球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不断出版,近年来余华频繁受邀世界各国的演讲与活动,他从个人和中国经验出发,打开与世界文坛的交汇,《我只知道人是什么》正是他这段时间内发表的杂文结集。余华充满睿智又真诚分享了他的观察和思考,从往事到现实,从自我到时代,既漫谈生活体验,也谈及创作心得。余华生动回忆了他和福贵、许三观等笔下人物的相遇,也讲述了走访世界时和勇敢的波兰农民、和意大利精神病院病友的相遇……有时候他们千千万万,有时候他们就像是同一个人。这些对人性宽广与丰富的探究,展现出一位优秀作家对生活的深刻洞察,对一切事物理解后的超然,而命运无常中凝练出的一个个故事,也最终指向了所有文学和艺术创作中最根本的力量来源。
《我只知道人是什么》这个书名源自余华2010年5月参加耶路撒冷国际文学节期间参观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的经历。纪念馆有一处国际义人区,是为了纪念那些在大屠杀期间援救犹太人的非犹太人。他们中间一些人的话被刻在柱子上和墙上,而一个波兰人说出了一句令他难忘的话。这是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波兰农民,他把一个犹太人藏在家中的地窖里,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,这个犹太人才走出地窖。以色列建国后,这个波兰人被视为英雄请到耶路撒冷,人们问他,你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一个犹太人?他说:“我不知道犹太人是什么,我只知道人是什么。”在余华看来,这个勇敢的行为意味着 人性的力量:“文学包罗万象,但最重要的是什么?就是人。”
《我只知道人是什么》书中所收录的23篇文章由余华本人亲自编选,话题宽泛,但都不同角度围绕着余华创作经验而延伸,如《兄弟》创作中如何处理命名问题?《第七天》的灵感来自何处?叙述中遇到障碍如何破解?文学如何洞察生活和呈现真实?……《你家房子上cnn新闻了》一篇则是他2018年初在维舍格勒获颁塞尔维亚伊沃•安德里奇文学奖的致词。
来自开卷等第三方销售数据显示,余华的代表作《活着》《兄弟》《第七天》等销售量每年都在飞速增长,《活着》累计已销售一千万册,而读者构成中年轻读者的占比也越来越大。事实上,余华的成名作《十八岁出门远行》自1999年收入中学语文教材后,二十年来学生们对这部作品的创造性阅读令他感到惊喜,而同一个文本在教学阅读和文学阅读间的交错兴味也令他深有感触。在这本杂文集中,余华还结合语文教案、名家评论、最初创作构想与如今回看的感受,站在作家视角阐述了他眼中语文和文学的联结,以及如何打开两者之间的秘密通道。